【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十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 《荷花》一课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本文先从正面(1至3自然 )对荷花的香味、形状和姿态等作了生动的描写,随后用侧笔(第4至5)自然段)通过作者自己的感受、想象进一步表现了荷花的动态美和我对荷花的赞美,虚实结合,写出了白荷花美的极致。 本文的训练重点是学会概括一段话的主要意思。课文第3、4自然段段意的概括有一定的难度,课后题4以把句子补充完整的方式进行训练,较适合学生现有的水平,的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和已有的能力,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 本文第2自然段中围绕哪一句话来写新老教材有一定的出入。我认为新教材中的教材分析有一定的说服力。第2自然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的按总分结构来写的,而要从分析4、5、6三句话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进行分析,指导学生理解是围绕白荷花在这些大圆 盘之间冒出来。来写的,写出了三种不同形状的荷花。再进行荷叶的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8个新词的意思。 3、能按要求把句子补充完整,能按提示分析指定的句子。 4、能按提示概括第3、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5、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概括自然段段意的方法。 2、在朗读中体会荷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 第4自然段意的概括。 教学准备: 1、课前请美术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荷花的图画。 2、投影仪、小黑板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初步感受荷花的美丽。 2、学习生字新词,练习概括1--3自然段的段意。 3、在课文的学习中结合绘画,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概括自然段的段意。 2、在朗读中体会荷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 : 在朗读中体会花荷花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我们学过的古诗很多,谁能背背已学过的古诗。对于已学的古诗中我们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荷花的古诗。 1、出示荷花图。设问:小朋友,你们看了图上的荷花有什么感受?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的画笔画出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呢?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板书课题。 二、初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录音,说说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在写荷花的美丽。 2、听清课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 三、检查 1、自学课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挨挨挤挤 莲蓬 花骨朵 饱胀 破裂 姿势 翩翩起舞 舞蹈 以最快的速度记住自已认为最难的字词,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莲蓬、舞蹈重点词语来讲解。指导学生在图中找一找莲蓬 ,说说字的结构,指导书写。) 2、说说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直接写荷花的美丽? 四、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我们学习画画,首先自己要有一个整体的构思,今天的课文已经告诉我们应该从几个方面来构思。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至3自然段,说说这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三个方面来描写荷花的特点。(清香、形状、姿势) 1、学习第一自然。 (1)齐读这一段话。思考:这一段话写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这段话中的哪个词语说明荷花的香气很诱人? (2)如何概括这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复习单元学习提示:用什么,怎么样。来概括。(小黑板出示单元学习提示) 练习:(小黑板出示) A、清早,我到公园玩。 B、我一到公园,就闻到荷花的香味。 C、我赶紧向荷花池跑去。 (3)如果用图画来表示清香,我们该如何体现呢? 先闻到了荷花的清香,接下来,我们向荷花池边跑去,去看一看如诗中描写的那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花。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学生标上句子序号。 思考:哪几句话直接在写荷花的形状?(4、5、6) (2)写了哪几种荷花的形状?(全开、刚开、末开) 从图中找出这三种荷花的形状。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3)课文是用什么词把这3 种形状连接起来的?(有的------有的------有的) (4)指导读 (5)看起来,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而且形态各异,那么,这三句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呢? 辨析: A、荷花已经开了不少、 B、白荷花在这些大圆 盘之间冒出来。 主要是在写冒出来的形状,应采用第二句。 (5)理解白荷花在这些大圆 盘之间冒出来。,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冒,写出了荷叶的茂盛,又写出了荷花的婷婷玉立。在画上体现荷花的三种不同的形态。 设问:课文只是写了荷花吗?如果我们这样的图你认为好看吗?还应该画上什么?课文中有没有写到,课文是如何来描写荷叶的呢? (6)学习第二句话。 小黑板出示: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找出描写荷叶又多又密的词语( ),表示荷叶颜色的词语( ),写荷叶形状的词是( )。(在理解句子中理解挨挨挤挤词语的意思。) (7)这段话主要是写荷花,为什么要写荷叶?(荷叶茂盛,荷花又美;碧绿的大圆盘衬托着雪白的荷花,使荷花更美。) 一、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体会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地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介绍知识的说明方法。 2、 过程与方法:从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特色这四个角度来解读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感受人类是征服宇宙的热情、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2、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的说明顺序。 难点:作者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清楚地、通俗易懂地说明宇宙的特点。 三、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 1、 情景导入:夏夜在外乘凉,仰望天空,我们总会对神秘的宇宙 产生无限的遐想。那么,宇宙里到底有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介绍,一起来了解和认识 。 2、 整体感知: (1)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同于记叙文的“以情感人”,也不同于议论文的“以理服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的。速读全文,想一想: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宇宙的哪些知识?你了解的宇宙的哪些特征? (2) 学生举手发言,师生共同归纳。 3、 理出说明顺序: (1)、设疑:这篇文章的内容是新奇而丰富的,作者说明了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三个基本特征。但老师有一个疑问,宇宙对于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作者对它的介绍内容也是头绪繁多的,但作者是依据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来介绍宇宙的,从而让我们觉得宇宙不再是看癫痫病最好的医院遥不可及的、绝不可知的呢?合作小组讨论来回答。 (2)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空间顺序:由远及近。(星星、星云――银河系――仙女座里的一个恒星系等等。) 逻辑顺序:由已知到未知。(如由人们肉眼能看到的恒星,说到行星和星云;由大家熟悉的银河系说到河外星系;由已经发现的数以亿计的恒星系推测到别的恒星系等等。) (3)牛刀小试:你能用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方法来简要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4、认识说明方法: 这篇课文在介绍宇宙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产生某种惊叹呢?而作者又是借助什么手段激起了你丰富的情感体验的?要求画出相关内容,并概括你的内心感受。同座互相交流。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点拨。 5、品味语言 在刚才的内容感悟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热情赞叹“宇宙之大”“宇宙之美”“宇宙之奇”.可是,老师有一些想法,想对这篇课文的某些内容进行修改一下,看看我是不是写的比作者还要好?清同学们来评论评论。 原句: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有的比地球还小。 改句;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比地球还小。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本文说明语言特色:语言准确而生动。 6、课堂总结: 宇宙深邃而又辽阔,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在闪烁的星星背后,隐藏着无穷的秘密。感谢科普作家郑文光向我们揭开了宇宙的秘密面纱一角,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相比于浩瀚的宇宙简直是微乎其微的,我们相信人类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我们期待在更多天文工作者的努力下,宇宙的秘密不在神秘。 7、作业: 搜集中国近几年来宇宙探索的重大进展,依照一定的说明顺序,用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或整理特征。不少于200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利用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计数器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一填: 7430 = 743 = 2.口算: 7660 = 8570= 9350 = 398 = 676 = 495 = 直接写结果,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第一组题是怎样想? 二.练习。 1.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5 学生先自己选择三题计算,再板演交流。 2.教材想想做做6。 先让孩子通过观察是否能比出大小,再计算验证。 3.教材想想做做4。 利用教学光盘组织学生口算。 4.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想想做做第3、7、8题) 先让孩子交流图意,再说说数量之间的关系(要让孩子说说,知道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后列算式解答。 四、拓展 让孩子自己编一道用减法计算的问题。(注意引导和交流) 五、课堂小结(略) 一、联系旧知,揭示课题 1、回忆上学期学的《比尾巴》一课,知道动物的尾巴各不相同。 2、那么,动物的尾巴各有什么不同的用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动物尾巴作用的课文。这种动物你们看看是什么?对了 ,同学们,小壁虎生下来就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可是有一条小壁虎还要去借尾巴,这是怎么回事呢 ?让我们一起到《小壁虎借尾巴》这个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情景导入,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 小壁虎借尾巴。 解释“借”: 有礼貌地向人家要。 谁能用“借”说一个句子。 2、你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向谁借──怎样借──借到没有。 师板书。 3、带着思考题听录音: 看谁听得最认真。 4、听完录音后,你们知道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吗? (从哪里知道,自由读第一,二段) 汇报为什么要借? (挣 断 难看 看图一) 5、表演读第二段: 体会小壁虎没有尾巴的心情怎样? 6、小壁虎决定去借尾巴?它向谁借呢?那些段讲了借尾巴的经过? (自由读,找好朋友读第3~5段,读完后回到座位) 7、找出小鱼、老牛、燕子(指名学生贴)。 8、那小壁虎是怎样借的? (先看第3段) 指名读。 9、读后,出示思考题: (同座位讨论) 同座位读,男女分开读体会小壁虎说话很有礼貌。 10、小壁虎除了向小鱼借尾巴之外,还向老牛和燕子借尾巴的,那他是怎样借尾巴的? (自学第4~5段) 11、汇报结果(发练习纸)表演读: 理解甩、摇,掌握方向,生活中还有那些也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 12、尾巴有这么多的用处,谁能介绍其他动物的尾巴的作用呢? 13、想象一下,小壁虎还会向谁借呢? 14、多可怜啊!小壁虎还是借不到尾巴?他的心情怎样? (齐读,个别读) 15、后来,小壁虎发现了什么? (用什么语气来读) 你们觉得奇怪吗? (看图,随着时间的变化,尾巴长出来了) 16、那小壁虎的尾巴有什么用呢? (再生,脱离危险掩护自己) 三、小结 每种动物的尾巴都有不同的用途,只要我们多看课外书,仔细观察生活,一定回掌握更多有趣的课外知识呢! 学习目标 1、体会丑小鸭离家之后的不幸的遭遇以及他乐观的态度。 2、体会丑小鸭长成白天鹅之后的快乐的心情。 3、学生能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一些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丑小鸭,在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丑小鸭的模样以及在家遭受的不幸,那位同学愿意来说说! 是啊我们都为丑小鸭难过,都为丑小鸭不平!丑小鸭也是离家出走了,可是他有没有想过离家之后的情形呢? 二、初读 1、读课文3.4.5.6.小节,自由读! 2、读了之后,你想对丑小鸭说些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自己的不幸和长大后的快乐,适时板书) 不幸 幸福 三、学习3.4小节 1、指名读3.4小节 2、自由读, 3、读了这两节你有什么话?有什么要对要对丑小鸭说的?(估计学生会说丑小鸭你真可怜) 4、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你会把他读好吗?指导朗读!是啊天气越来越冷,可是丑小鸭有没有想到回家去?家里多好,即使妈妈不疼它,哥哥姐姐欺侮它,可是还是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啊,丑小鸭回去了吗?它怎么想的呢?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丑小鸭? 5、提问、丑小鸭离家出走后,受欺侮的情况改变了吗?他应不应该出走!是不是离开家就会变成白天鹅了呢?那么又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丑小鸭发现自己变成白天鹅了呢? 四、学习5.6小节 1、请同学们自由读5.6小节, 2、读了这两节你读懂什么? 3、你再来读读,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丑小鸭的美丽!那些句子体会到丑小鸭的快乐!那么你会读好这些句子吗? 4、指导朗读 A、“啊,多美的鸟!我要是像他们一样美丽,别人就不会瞧不起我了。让我仔细看看他们吧!” B、丑小鸭低头往水里癫痫病药物能治好吗?一看,看到一个美丽的倒影,雪白油亮的羽毛,又长又软的脖子,丰满有力的翅膀,漂亮极了! 你会相信这就是曾经的那只怪木怪样的丑小鸭吗?丑小鸭自己相信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你会读吗? 如此美丽的白天鹅,我们真为丑小鸭感到高兴,丑小鸭也是高兴的不得了,他扬起翅膀,伸长脖子,从心底里发出快乐的呼喊 (生)、“我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幸福的一天!” 五、延伸课文 你学了这篇文章一定有话说吧,那老师给你一个机会!? 对小鸭子说―――― 对鸭妈妈说―――― 对猎狗和小鸟说―― 对同学说―― 对老师说―――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播放阎维文的《母亲》,出示歌词: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母亲)她就是母亲,她就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普通的母亲,走进著名作家梁晓声的母爱世界,一起去感悟那份浓浓的慈母情。 出示课题:慈母情深,齐读。 二、感知家穷 同学们课前都已经预习过课文,我们知道事情的起因只是因为一本价值一元五角的书,请问,对于你而言,买一本一元五角的书容易实现吗?可对于当年的梁晓声,买这么一本书容易吗?(不容易) 请你读读课文的1~4自然段,从哪些语句可看出买这么一本书不是件容易的事? (感知家穷、理解失魂落魄。) 一元五角钱在当时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那个年代,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是20几元,学生一学期的学费是3元,梁晓声家有兄妹5人,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常常一块臭豆腐要吃 3顿,舍不得吃炒菜,而母亲在一个小厂做临时工,每月工资只有27元,为了省钱,她每天不吃早饭就去上班。由此可见,一元五角钱对于这个贫寒的家实在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所以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正因为此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三、感受母爱 1、梁晓声太想要这本书了,于是他打算鼓起勇气向母亲要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母亲工作的地方看看,自由朗读5~29自然段,把你看到的感人场面用波浪线划下来,说说你看到了一个( )的母亲? 2、交流: ⑴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辛劳) 瘦弱的程度怎样?这么瘦弱的脊背,仿佛在告诉我们什么?极其瘦弱、脊背弯曲、头凑近(承受生活重担,辛苦劳作)。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令人心碎。 ⑵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疲惫) 母亲吃惊地望着我,我又何尝不是吃惊地望着母亲,如果我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也许永远不知道母亲是这样辛苦地赚钱养家。此时,吃惊的仅仅是母亲吗?大家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吃惊的?这里连续用了三个我的母亲,来反复强调我的那份──吃惊,强调了这就是我亲眼看到的母亲,她疲惫、劳累。 真想不到这就是我的母亲。谁再来读。 疲惫的眼神告诉你什么?为什么用省略号? 是呀!当我看到母亲的时候,我才深深切切地感受到我的母亲挣钱是那么辛苦。当你看到你的母亲这般劳苦,你的心里感受到了什么?(生答) 是啊,这般劳苦的母亲让你感到了──心酸,让你感到了──心疼,更是让你感到了──深深的敬意让我们再来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⑶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争分夺秒、坚强) 读着,读着,哪个词跳入你的脑海,(立刻),立刻出现了几次?四个立刻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表示? 母亲为什么要争分夺秒地工作? 母亲真的不会累、不需要休息吗?让我们再来看一段文字(屏幕阅读)。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我以为母亲天生成就是那样一个劳碌不停而又不觉累的女人。我以为母亲是累不垮的。其实母亲累垮过多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们做梦的时候,好几回母亲瘫软在床上,暗暗恐惧于死神找到她的头上了。但第二天她总会连她自己也不可思议地挣扎了起来,又去上班 这样的母亲,你还觉得瘦弱吗?她是坚强的。 读了这文字,与其说母亲是在挣钱,不如说母亲是在拼命。 3、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要她累死累活一天也挣不来的一元五角钱。我犹豫了,我有点说不出口了,一起来读读这段对话: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可是竟然说出来了!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龟裂是什么意思?请看一双龟裂的手。(出示图片)龟裂的手指使你明白了什么?龟裂的手指曾做过多少活?这双龟裂的手指仍然在做着什么?皱皱的毛票说明了什么?母亲掏出给我的仅仅是普通的钱吗?(血汗、爱、希望)她希望什么? 4、母亲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了母亲的什么?母亲的那句话,时时在我心头萦绕,时时在我耳畔回旋,时时给我力量,时时催我奋进。 四、总结 慈母情怀是深深的爱,是母亲的爱支撑我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所以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篇──再读课题。 生活中,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母亲的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沉沉似海。再来听听这首《母亲》,此时此刻,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 一.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二.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3.生字、新词卡片。 五.教学方针 讨论,探究学习. 第一课时 一.投放多媒体,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2.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 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引起小儿癫痫病的病因yí)迹、 研究、震(zhèn)惊 三.解决一些术语词 1.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2.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3.突兀:高耸。 4.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5.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6.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四.默读课文,勾出不理解的地方. 五.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各自抄写。 第二课时 一.四人小组讨论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把仍不能弄懂的记录下来. 二.全班反馈,归纳整理提出的问题. 三.老师引导解决读懂文章必须弄懂的问题. (一).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教师板画石头(或实物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a)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b)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3.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二).分角色读3-----8自然段.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 (三).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a)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b)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c)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四.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五.作业设计: 小练笔:我的小发现 板书: 7 奇怪的大石头 解 之谜 李四光 活动目标:研究在自己读过的书中,哪几种动物出现的较多,他们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写下研究结果,并与同学交流,看看同学与自己的结论和想法有什么不同。 活动重点:写下研究结果并与同学交流。 活动准备:读书,写下自己的研究结论和想法。 活动时间:一周 活动过程:首先读书,研究书中出现较多的动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接着写下研究结果,最后与同学交流,比较结论与想法有什么不同。 活动交流――书本中的动物 一、引言导入: 同学们,在众多的故事书中,比如《丑小鸭》、《狼和小羊》、《舒克和贝塔》,都有大家熟悉的动物朋友。哪几种动物出现较多?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把大家的研究报告拿出来与朋友交流共享。 二、小组交流。 1、分组交流,哪几种动物出现最多?我最喜欢和最讨厌的动物是谁?为什么? 由组长填表格或者写下结果。 2、整理小组成员的发言,并选定代表准备全班发言。 3、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故事片断进行表演,展示自己的想法。 三、全班汇报成果。 1、动物名称及自己对他的印象。 2、喜欢或讨厌及原因。 3、故事片断表演。 四、教师小结: 童话故事是同学们喜欢的,故事中的动物更受到大家的喜爱,因为他们明确的代表了我们内心评判善恶美丑的标准。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就以这种标准去衡量别人和自己。找到自己的影子了吗?愿大家多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贝、原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4.鼓励学生用笔画出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书写。 2.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并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图课文插图 2.字卡、词卡 3.图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它像什么?(像一只高昂着头的雄鸡)你能够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乡吗? 2.让学生上来在地图上找一找自己的家乡,并说一说自己的家乡。 3.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五位小朋友,他们很爱自己的家乡。并把他们的家乡画下来,他们的家乡可美了,你们想看看吗?板书课题(24画家乡)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大家边看插图边听老师朗读课文。想一想,这五个小朋友分别来自哪里?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 (1)把生字娃娃的帽子去掉,自由认读。 (2)下面我们玩捡贝壳的游戏吧。(课件)生字娃娃躲到贝壳下面去了,谁读对了,贝壳就是你的啦! (开火车认读) 生字:宽 脚 捡 壳 按 虾 原 奔 密 楼 匹 市 (3)齐读生字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指名读课文,说一说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初步感知课文后,说说你打算先到谁的家乡去。就选择到她(他)的家乡去,美美地多读几遍,等会儿展示给大家。 3.精读第二段,指导感悟 (1)看样子,大多数丙戊酸钠能长期吃吗小朋友都想先到美丽的海边走一走,那我们就先到涛涛的家乡去吧! (出示第一幅图)瞧,这就是涛涛的家乡。说一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想知道涛涛是怎样夸自己的家乡吗?(自由读第二段) (2)涛涛的家乡在海边。他画的海是怎样的?(宽)。 (3)涛涛画的图上还有什么?(鱼和虾)哪里看出鱼和虾很多?指导朗读。 (4)这段有两个句子比较难读。(课件出示: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一艘艘船上装满鱼和虾。)引导读好两个那么感受大海的美及对大海的喜爱。看着这涛涛的家乡,你能用那么那么说话吗? (5)谁来当评委?(指名评)谁来读读?(指名读)我们来看着图背背这一句吧! (6)海边有金黄的海滩涛涛在海滩上干什么呢?我们一起读最后一句,感受涛涛快乐的心情。 (7)是呀,这么美的地方,怎么能不让人喜爱! 那就请美美地试着和同伴一起背背这一段吧! (8)能背了吗?好,我们来试一试。 (9)读了这一段,你觉得涛涛的家乡怎么样?此时此刻,你想对涛涛说点什么? (10)假如你是涛涛,你怎样向其他小朋友介绍你的家乡呢?(学生自由介绍) (11)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过程:看图──读文──看图介绍。 4.小组合作学习任选一段 (1)小组商量你们喜欢去的地方!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按照前面的学习方法:看图──读文──看图介绍。 (3)学后小组汇报,全班感情朗读。 5.自由选择一段自学 (1)还有三位小朋友的家乡没有去,你看,他们都等急了。下面老师决定让小朋友自由活动,你最想去谁的家乡就跟谁去,现在就出发吧! (2)全班交流自学体会。 (3)感情朗读最喜欢的句子。 (4)自学相同段落的小朋友齐读整段。 (5)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到祖国的各处参观了,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现在我想和大家完整地读读课文。读到你喜欢的段落,可以站起来背。 四、游戏活动,巩固练习 1.出示词卡,认读词语 2.连线 涛涛 山里 平平 平原 青青 草原 京京 城市 山山 海边 五、拓展课文,课外延伸 1.指导学生画出自己的家乡。 我们刚才已经游览了五位小朋友的家乡,他们的家乡多美啊! 老师觉得我们的家乡也美,请大家拿出纸和笔,用绚烂的色彩来画一画自己的家乡吧! 2.介绍自己的家乡 你们想请你的朋友到自己的家乡去玩吗?下节课,老师请我们班的小导游来介绍介绍你的家乡。 板书设计: 画家乡 涛涛 山山 平平 画 家乡 爱家乡 青青 京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齐读课文。 2.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给同学听。 3.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介绍家乡的美景。 二、巩固识字 1.出示认读卡片:认读生字 宽虾脚捡贝壳 原奔密匹市楼 2.你能用那么那么说一句话吗? 三、学习生字 1.抽读卡片:贝原爱男虾跑 2.哪些字是独体字?哪些是左右结构的字?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给它们组词吗? 5.小组读,比赛读。 四、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找到结构的规律。 2.探索书写的规律。 独体字:在竖中线及横中线周围,书写紧凑。 左右结构的字:左小右大。 3.指导书写。 4.教师相机指导。 5.描红,临写。 6.将自己写的好的展示给小组同学看,互相欣赏,互相评价。 五、巩固练习 1.开火车读生字 2.比一比,口头组词 虾()现()原()脸() 吓()观()愿()捡() 3.把下面的两个字组成新字,再组词。 板书设计: 24 画家乡 贝 原 爱 男 虾 跑 预习提示 认读生字,会写生字。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进一步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识字的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风筝代表着“我们”理想。 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风筝代表的含义。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同学们,春天人们最喜欢做的户外活动是什么?你都见过什么样式的风筝?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篇课文里也介绍了很多风筝,想知道它们是什么样式的风筝吗?赶快打开书,看书中是怎么写的。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标自然段的序号,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生字都认识了?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出示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 强调:翅膀翩舞勺的读音及字形。 这些生字都回到课文里了,你们还认识吗?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4、先用手势告诉老师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我们来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的生字读音读准了吗? 请同学们评价一下,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 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同学们说的不错,下面请你们默读课文,画出“我”和小伙伴都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 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师随机板书。 小伙伴们扎出这么多的风筝,咦?为什么他们扎出的风筝不一样呢?你能从书中找出答案吗?课件出示:“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 那么你们知道这四位小朋友的理想是什么吗?快速略读课文,找出答案。 读中感悟 老师知道咱班肯定有小朋友和这些小朋友的理想一样,那么挑选你喜欢的段落,自己练习朗读。指名读。 老师想知道“翩翩起舞”是什么意思?谁能给大家表演一下?教师评价:你表演的真像。 我们班王雨薇和“薇薇”的薇一样。过渡:芳芳没有想好,于是就照自己的样子做了个风筝,老师想知道你们的理想是什么?谁来说? 如果让你们来放风筝,你想放什么样的风筝?过渡:下面就请你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天空中飞着的都是象征着你们理想的风筝,你此时的心情怎样?就请你带着这种心情,朗读下面的一段话。(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教师发现学生朗读出现问题时,可以进行示范,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也可以师生共同合作朗读。 是啊,理想的翅膀就是这些在天空中飞着的――风筝(教师板书)。小结:同学们,这些风筝就代表我们的理想,它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课外延伸 同学们,要想让象征自己理想的风筝越飞越高,现在应该怎样做呢?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十篇】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